手机端
微信
国务院推进“互联网+流通” 打造智慧物流新热点
2016年04月07日   来源: 金台网  作者: 欧卓炘

4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部署推进“互联网+流通”行动。

“互联网+流通”就是把互联网经济和产品、服务的流通结合起来,在推动流通革命的同时,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互联网+流通”最为直接的意义,则是有利于降低流通成本,增加流通效率,在这个基础之上拉动消费、带动就业。

展望:40%物流成本

据商务部公布的信息,今年的“互联网+流通”推进工作将重点扶持实体商业企业全渠道经营、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加快实体商业转型升级,并将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协同发展试点。

在过去的一年里,“互联网+”已经给商品流通带来深刻变革。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预计为20.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7%,全国网络零售交易额为3.88万亿元,同比增长33.3%。

而尤为决策层所看重的是“互联网+流通”所能带来的降本增效效应。

以物流业为例,实现“互联网+”之后,物流成本约可降低40%。

据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此前介绍,“围绕人、车、货,给实体公路港配上信息指挥系统、安全诚信系统等软件,公路港所在区域工商企业综合物流成本降低了40%,服务于生产端的互联网是一片有待开发的蓝海。”

突破点:农村地区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尤其要加大农村宽带建设投入,带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便利,既促进农民增收,又丰富城市供应,使市场价格合理稳定。”

可见,“互联网+流通”的突破点在农村地区。这一方面是因为移动购物越来越成为农村购物的主要方式,而信息基础设施成为农村网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只有解决这一问题才能更大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网络零售交易额为3.88万亿元,同比增长33.3%。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8.4%,规模达1.95亿人,规模增长速度是城镇的2倍。与此同时,网络零售企业深挖农村市场消费潜力,农村地区网购用户占比达22.4%。

这也就意味着,只有解决了广大农村地区“互联网+流通”的问题,亿万农村消费者才能顺畅无阻的进行网络购物,农村地区才能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进而拉动内需,增加就业。而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同样是创新创业的重要阵地,对于广大身在农村的创业者来说,自己生产的产品如果无法及时运送到外面,势必成为创业道路上的一种阻碍,一种瓶颈,直接决定着创业的成败。这时候,“互联网+流通”就会显示出它的巨大威力来。

农村地区创业的一个特点,就是以生产和销售生鲜农产品为主,而这正是在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突破信息基础设施和冷链运输滞后的“硬瓶颈”的根本原因。只有解决了冷链运输的问题,才会最终会实现多方共赢的结果。

硬瓶颈:信息基础设施和冷链

在流通业的产业链条上,“物流”是商品流通的基础,“商流”与“物流”的对接不畅,往往造成成本难降,而信息基础设施和冷链运输滞后,也被视作亟待突破的流通“硬瓶颈”。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我国物流公司仍没有建立现代化接单系统,接单模式落后,观念仍还停留在“有关系就能接到订单”的层面上。

此外,在业内人士看来,冷链环节也是必须打通的瓶颈关节。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认为,“大家都说冷链是蓝海,其实现在只是浅蓝,需要电商和餐饮B2B平台以及餐饮外卖这几驾马车推动,再加上新食品安全法推动,才会让整个冷链物流真正从浅蓝向深蓝过度。”

要实现“商流+物流+互联网”的“降本增效”效应,供应链协作是路径之一。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崔忠付表示,“成本降低绝对不能靠一味压缩物流商生存空间获得,反而是要和物流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彼此之间真正的供应链协作,加强响应,优化运输路线,提高配送效能。”

资料来源:国务院网站、国家统计局网站、商务部网站、每日经济新闻、光明网、飞象网

公众号
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