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微信
农产品卖得风生水起,贫困地区的产销渠道怎么打开?
2018年07月17日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郁静娴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陇上庄园”淘宝网店负责人梁倩娟,土特产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村里的黄豆、皮蛋,山里的天麻、灰灰菜,无论谁家有好东西都会送到我家来,通过网店、微店卖出去,整个村子都挣上了钱。”她说,现在网店年收入可以达到160万元左右,还带动了300多农户,其中有128户都是贫困户。

不过,很多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并没有这样的好销路。

云南省武定县中沟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鲁绍荣告诉记者,他们的纸皮核桃销售主要依靠当地批发商,收购价一般是每公斤22—25元。“要是自己卖,能卖30元一公斤,但是靠我们自己销售,消化不了那么多。”

为啥不挂到电商平台去卖呢?鲁绍荣说:“也不是没试过。只是有的平台要求产品有大流量,我们合作社种植的核桃产量达不到平台门槛;有的平台压账特别严重,客户买了核桃,钱先到平台,要三个月以后才能到我们手里。”但是,导致他网上销售难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销量上不去。“大平台上类似的产品太多了,挂在网上根本没什么人买。”去年,鲁绍荣在某电商平台上“烧”了6万元广告费,把店铺顶到了首页推荐商铺,结果收入8万多元,扣掉成本,还是赔了。

今年3月份,鲁绍荣又想了一招。他花4万元请专业公司帮他建了个微商城,上面图文介绍一应俱全,货款一天到账,还设有分销系统,以便让客户雪球越滚越大。一开始主要依靠熟人朋友购买,现在,这个微商城大概可解决1/3的核桃销路。

郑平是贵州一家茶叶公司在北京办事处的销售负责人,她说:“茶叶质量好,但是产品推介更重要,得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一款茶。”为了打开销路,只要哪里有相关的推介活动,她就会带着产品赶去现场,每月全国各地跑,争取能多签几个订单。和鲁绍荣一样,郑平也对大型电商平台不寄希望。她说,目前公司的线下门店正在装修,未来准备开发一款属于自己的APP。

不论是上述的核桃还是茶叶,它们均来自贫困山区,虽然销售情况有所不同,但是打开市场的过程无疑都是极其艰难的。仅仅依托自主推介、熟人营销、供本地批发等途径,销售量有限;而大型电商平台上商铺繁多,贫困地区农产品又难有跻身之地,基本无法实现优质优价。

事实上,“运不出、卖不掉、价不高”是许多贫困地区农产品在销售环节上的共同烦恼。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说,贫困地区的自然生态大多良好,出产的农产品大都是绿色天然的优良产品。但受基础设施落后、流通成本偏高、市场信息不畅、品牌建设滞后等因素制约,许多优良产品“藏在深山人未识”。这需要产销区共同努力,让优质农产品走出来,带动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引领消费升级。

形成有效产业链,使农民、消费者和流通企业都受益

今年6月,“2018全国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共有来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453个贫困县的1800多名供货商参加,1370多名采购商现场订货,“小而优”“小而美”“小而特”的农产品备受追捧。与此同时,“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成为众多大型采购商口中的热词,这是他们对贫困地区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共同期待。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董事长张玉玺说,贫困地区普遍存在“重生产,轻销售”的现象,必须引导他们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他认为,提升品牌价值是实现产销对接、精准扶贫的第一法则。

在首场产销对接会上,西藏自治区亚东县副县长米玛次仁说,以前亚东县的藏民家家户户都养牦牛,但一直没有形成产业化、品牌化,很难进入大流通、大市场的体系。

同样是养牛,广西上林的贫困户在当地龙头企业的引导下,正逐渐构建起产品的品牌和标准。前来参展的供货商广西山水牛公司客户经理韦良毅告诉记者,公司打出牌子,对出售牛肉的品质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外观上脂肪蛋白比为1∶6.8,口感上要鲜嫩多汁等。“以往一些散户养殖的山水牛始终无法达到我们公司的标准,没法纳入收购。现在公司给养殖户提供核心精料,并定期开展技术指导,确保牛肉合乎标准,且品质均一。”

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生产要看市场。北京一亩田新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邓锦宏说,公司后台经常能看到全国采购商在集中寻找一些农产品,而这些产品的市场供应却很少。因此,借助数据分析,能够帮助县域农业明确核心品种,并通过订单和项目引进,形成组织化和规模化,最后打造成区域公用品牌。

“产销对接、精准扶贫应引入市场基因,实现可持续发展。”北京物美商业集团公司首席运营官许少川表示,公司将在产销合作中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种养适销对路的特色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标准、规模和集中度,通过组织化生产,推动规模化销售,形成有效产业链,使农民、消费者和流通企业都受益。

多维合力,推动构建长效产销对接机制

实施产销对接,产品生产是基础,市场流通是枢纽。张玉香说,要在构建长期稳定的产销衔接机制上下功夫。在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形势下,合力推动农民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

“只有畅通的市场渠道才能让品牌带动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张玉玺说。可喜的是,目前这样的公益平台已经开始运营。在本次产销对接活动启动仪式现场,由农业农村部倡导创建的“初级农产品产销对接公益服务平台”首次发布。

“产销对接的需求,其实主要源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提供技术支持的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农业产业事业本部副总经理、工程师周聪介绍,贫困地区生产的产品大多为初级农产品,由于流通体系不完善而走不出大山。如今这一平台的建立,刨除了产销对接的成本,能够使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这一平台上,供方以合作社、大型农场为主,需方则由批发市场、学校食堂、超市等具有大宗采购需求的主体构成。供需双方通过手机注册并实名认证后,在平台上建档立卡,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当某合作社在平台上有销售需求时,可在平台农产品数据库里选择所属的农产品品类,并注明特色,如“红皮土豆”;同样,某学校食堂有采购需求,也可以发布需求信息,如“净菜”等。利用平台的推荐或检索功能,高效实现农企对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

现场已有大量采购商和供应商开始使用这一平台,从大屏幕上显示的产销对接调度监控系统可以看到,初级农产品意向签约量已近60万吨,一旦正式签约,能够为贫困地区农产品实现47亿元产值,涉及产品包括蔬菜、香辛料、家禽类等。

为进一步推动建立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长效机制,近期,农业农村部制定《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实施方案》,聚焦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聚焦优质特色农产品,通过采取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仓储冷链设施、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一系列举措,促进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产销两旺。

公众号
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