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无商不艰;果业尤甚。果业从种植端到销售端,大多数的商家都不赚钱。种植商丰产但不丰收,销售商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与此同时,进口水果来势汹汹,一路高歌,迅速占据了不少国人的餐桌和胃。
帮帮他们!帮忙农民!2016年5月,湛江“菠萝的海”告急,十万亩菠萝0.12元/斤卖不掉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徐闻菠萝行情遭遇20年来历史新低。据了解,徐闻不仅生产了中国40%以上的菠萝,还是中国最大的菠萝生产基地。菠萝的海的美丽风景下,难掩徐闻菠萝丰盛的忧伤。站在过去看现在。其实,果业之艰难从去年就已开始。2015年,陕西油桃全面滞销,果农成车地倒进河道。在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报道后,不少网友通过微博等社会化平台,自发地帮助果农推广义卖。网友们的热心善举固然值得赞赏;遗憾的是,未能帮到果农真正渡过这场危机。
事实上,国产水果的大量滞销,也不是近两年才有的事,只是从2015年开始表现的尤为明显。从福建漳州数万吨荔枝滞销到一斤5毛钱都没人要,到山西临县红枣大量滞销至无人采收只能喂牛羊,再到辽宁等多个地区苹果无销路只能烂在树上等等;2015年可以说是国产水果的滞销元年。多产地告急,多品种滞销,似乎已成果业新常态。
果农生存,关系民生,各地政府也是着急。笔者了解到,在过去的2015年,某水果零售巨头接到上百起各地政府的来电,纷纷希望能够去当地收购他们的果子去卖。“价格很低,只盼能够帮果农将这些果子销售出去,不然大量果子很可能要溃烂在地里。”多地政府说。除了受政府邀约,该巨头也曾主动去一些水果滞销的产地考察,尝试帮助果农将这些滞销的果子销售出去。奔赴多地一线后,他们发现:这些滞销的水果几乎都没有办法去采购。
产量逐年增量,收入逐年下降。看到果农们那黝黑而又饱经风霜的脸,既是让人心酸,但更多的是无奈。除了上游种植处于困境;在中高端水果下游市场,国产水果也愈发的没有优势。泰国、智利、越南、菲律宾、美国、新西兰等国家的外来水果来势汹汹,发展凶猛。从统计数据来看,2015年进口水果总货值首次超过60亿美元,同比上升17%,是近十年来水果进口数量最多的一年;而国产水果大多内销,水果总产量达2.75亿吨,但水果出口率仅为1%左右,水果贸易顺差减少明显。一方面,说明我国水果市场存量巨大,人均消费能力提升显著;另一方面,则说明我国水果出口受阻明显,面临着严峻挑战。
其实,不光是水果,在生鲜其他品类,如国内牛羊肉消费市场,进口肉占据其中的三分之二,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正全面丧失自己的生鲜领地。伴随着电商和资本的双重夹击下,果业巨头们的日子似乎也不好过。2015年11月,百果园并购果多美。2015年12月,佳沃与鑫荣懋合并。试问,若不是市场严寒,哪家不愿独立发展?同时不得不注意的是,巨头们尚需抱团取暖,况且后生小辈?
让果业人记忆犹新的是,2015年12月,还发生了一件令业界蒙羞的事情。曾号称要做水果界的阿里巴巴某企业,伴随着其董事长出逃,一夜之间轰然倒塌。此事既让广大消费者心寒,也让众多果业人为之愤怒。同时,在无形之中,又给整个果业徒增了相当大的信任成本,对水果行业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信任成本的上升,还意味着果业经营成本的上升,带来的是果业企业成本的增加。
2015年,爱鲜蜂、一米鲜、拼好货、每日优鲜等水果O2O集中爆发。市场热潮在哪里,资本就跟往哪里,大量的资金很快就涌入进来。2015年3月,爱鲜蜂获高瓴资本领投的2000万美金B轮融资。2015年11月,每日优鲜获腾讯领投的2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2015年12月,一米鲜获上市公司昆仑万维投资的1500万美金Pre-B轮融资。2015年12月底,拼好货完成高榕资本等投资的5000万美金B轮融资……
但截至目前,大多数玩家基本都是在前端发力;烧钱博用户、赔钱赚吆喝,似乎是水果O2O的常态。重电商轻生鲜,果业端仍是冷落一片。生鲜电商虽更热闹,市场份额却依旧寥寥。尽管生鲜电商2015年较2014年呈100%的增速进行发展,但从整体市场规模上来看,生鲜电商渗透率尚不足1%;实体经济尽管一度被唱衰,但生鲜主要购买力仍是在线下,而且从行业整体来看,线下水果店的数量越来越多。
国内生鲜电商已超4000家,但其中仅有1%能够盈利,绝大多数还处于亏损状态。而前一段时间,曾作为亚马逊全球战略合作伙伴美味七七的倒下,及近日某某果园线下店的集中关闭,也让生鲜电商不禁再次令人唏嘘:生鲜电商看起来很美,但似乎从未真正站起来过?相比生鲜电商不缺资本捧场;果业上游领域由于投资周期漫长、见效缓慢、风险巨大,历来不怎么受资本待见。
目前,也就佳沃鑫荣懋有所大动作,其近几年主要在蓝莓、猕猴桃这两大品类进行布局,从育苗研发开始,到自有基地种植,再到成品销售,全程都直接掌控。佳沃鑫荣懋还通过并购等方式,除了在山东、辽宁、四川、湖北等国内地区拥有规模化的种植基地,在智利、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外地区也有着数万亩的种植基地,可谓南北半球季节互补。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4年间,联想控股农业食品板块分别亏损0.73亿、2.01亿、9.48亿元(联想控股为佳沃鑫荣懋母公司)。令人关注的是,在历经长达5年的投入期后,据2015年联想控股财报数据显示,联想控股农业(水果)板块首度扭亏为盈。不过仍不能否认的是,由于果业(农业)的自身特性,在一定时期内,果业上游投资在中国仍鲜有重量级玩家。
纵观国内外果业品牌现状,呈两极分化趋势也越加明显。在国内,以香梨产业为例,曾被誉为果业明珠的库尔勒香梨,其近几年来的市场表现每况愈下,甚至一度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香梨国内市场较平淡,走货很慢,销售平缓;且销量虽然增加,但销售价格一路下降。危机之下,库尔勒政府也正联手优果联(优质果品产业联合会)积极谋求改变。
而令人惊叹的是,猕猴桃本源自于中国,如今猕猴桃产业却成为新西兰的支柱产业。据最新资料统计,新西兰佳沛公司的猕猴桃,产量虽只占全世界产量的20%,却占有了全世界猕猴桃销售额的70%。要知道,中国还是猕猴桃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
在参访过不少企业和基地一线后发现,当前果业的真实形势,远比我们在屏幕前所看到的严峻。过去的一年里,果业巨头们忧心忡忡,借用某果业大佬的话来说,果业企业99%的都不赚钱,剩下的1%还在坚强地活着。甚至有声音指出,大企业做生鲜不如一个小摊,果业企业做的越大,反而活得越艰难。可见,即使身为巨头,也过的并不轻松。在面临物流、仓储、人员、租金等成本高企的情况下,巨头们不得不在整个产业链上进行发力,通过向产业链要效益的方式来提升企业的收益。
种植户们,在面临水果滞销难题时,除了我们在屏幕前所看到的焦心和无助,更难的是一个家庭一年的主要经济来源的失去。辛苦劳作了一年还赔钱,不少种植户狠心刨了果树当柴烧,甚至发誓这辈子再也不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逃离种植业。越赚不到钱,就越种不出好果子。长期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作为果业大军的一份子,相信不少果业人同笔者一样,对果业如今的状况有过看不清的迷茫、彷徨。行走当中,不止一次,笔者也在尝试思考,果业背后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剖析生鲜水果行业,从上游到下游,从宏观到微观,深度调查系列报告将继续带你读懂水果行业。